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,每年新增病例超過萬人,死亡率也相當高,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而失去寶貴的生命。然而,早期發現大腸癌並進行治療,治癒率可高達90%以上。這證明了早期診斷和治療在對抗大腸癌的重要性,也意味著 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的關鍵在於積極的預防和篩檢。
可以參考 癌症算重大傷病嗎?兩者保障差在哪?
大腸癌死亡率:早期發現是關鍵
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每年新增病例持續攀升,令人擔憂。根據統計,每年約有1萬多人被診斷出大腸癌,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。這些令人心碎的數字,突顯了大腸癌的嚴重性,也提醒我們,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重要性。然而,令人振奮的是,大腸癌的治癒率相當高,尤其是在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情況下。根據統計,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大腸癌患者,存活率達90%以上。這意味著,早期發現能為患者帶來更高的生存機會,也讓大腸癌不再是絕症。
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。許多患者在早期階段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,等到出現明顯的症狀時,往往已經是晚期。因此,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,是早期發現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。透過篩檢,可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細胞,並進行適當的治療,降低死亡率,提高治癒率。
大腸癌的篩檢方式包括糞便潛血檢查、大腸鏡檢查等。糞便潛血檢查是一種簡單、無痛的檢查方式,可以檢測糞便中是否有潛血,潛血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。大腸鏡檢查則是一種更精確的檢查方式,可以直觀地觀察大腸內部的狀況,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細胞。
除了定期篩檢外,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也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。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避免抽菸喝酒等,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為何居高不下?
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近年來持續攀升,已成為國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二位及第三位,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。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,大腸癌發生人數從1984年的4,217人,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.9人,到了1995年,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,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2018年(108年)標準化發生率已攀升至每10萬人口42.9人,發生人數更超過17,000人,標準化發生率上升了87.3%。
為什麼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如此高?主要原因包括:
- 飲食習慣: 台灣人飲食偏好高脂肪、低纖維的食物,例如紅肉、加工肉品、油炸食物等,這些食物都與大腸癌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。
- 生活型態: 現代人生活忙碌,缺乏運動,肥胖比例增加,這些因素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。
- 老化: 隨著年齡增長,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,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老化,也是大腸癌發生率攀升的原因之一。
- 遺傳因素: 部分大腸癌患者有家族遺傳史,家族中若有成員罹患大腸癌,個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。
面對大腸癌的威脅,我們不能掉以輕心。了解大腸癌的發生原因,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,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,守護自身健康。
大腸癌存活率多少?
大腸癌的存活率與疾病的期別息息相關,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提升存活率至關重要。根據統計,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會隨著期別而大幅下降。以0期大腸癌來說,5年存活率高達95%,表示幾乎所有患者都能夠治癒。然而,到了1期,存活率略微下降至93%,而2期則降至85%。到了3期,存活率僅剩69%,顯示疾病已經開始擴散,治療難度增加。最令人擔憂的是4期大腸癌,5年存活率僅剩14%,這表示疾病已經進入晚期,治療效果有限。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,早期發現對於大腸癌的治療至關重要,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。
陳皇光進一步表示,大腸癌只要透過正確的篩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大腸癌是可以獲得相當好的治癒效果。因此,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,對於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以及提升患者的存活率,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期別 | 5年存活率 |
---|---|
0期 | 95% |
1期 | 93% |
2期 | 85% |
3期 | 69% |
4期 | 14% |
大腸癌的分類
大腸癌的分類方式眾多,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大腸癌分為不同的類型。以下將介紹兩種常見的分類方式:
1. 按照癌細胞生長的部位:
- 大腸直腸癌(Colorectal cancer): 癌細胞長在結腸和直腸的細胞組織,且會影響小腸和消化系統運作。大腸直腸癌是癌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,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- 結腸癌(Colon cancer): 癌細胞長在結腸的細胞組織,影響範圍從盲腸到直腸。
- 直腸癌(Rectal cancer): 癌細胞長在直腸的細胞組織,影響範圍從乙狀結腸到肛門。
2. 根據癌細胞種類不同可分為:
- 腺癌(Adenocarcinoma): 這是大腸癌中最常見的類型,約占所有大腸癌的95%。腺癌起源於大腸內壁的腺體細胞,這些細胞負責分泌黏液和消化酶。
- 鱗狀細胞癌(Squamous cell carcinoma): 這種大腸癌類型較為罕見,起源於大腸內壁的鱗狀細胞,這些細胞負責保護大腸內壁。
- 小細胞癌(Small cell carcinoma): 這種大腸癌類型非常罕見,起源於大腸內壁的小細胞,這些細胞負責分泌激素。
- 肉瘤(Sarcoma): 這種大腸癌類型也很罕見,起源於大腸內壁的肌肉組織。
- 淋巴瘤(Lymphoma): 這種大腸癌類型非常罕見,起源於大腸內壁的淋巴組織。
了解大腸癌的分類有助於醫師更精準地進行診斷和治療。例如,腺癌的治療方式可能與鱗狀細胞癌不同。此外,了解大腸癌的分類也能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,並與醫師進行更有效的溝通。
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有多高?
根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的數據,台灣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在近年來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。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為9.5萬人,到了2018年首次突破10萬人,顯示大腸直腸癌的盛行率正在逐漸攀升。這也意味著,預防與治療大腸直腸癌刻不容緩,不容忽視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,這也讓治療難度大幅提升。王照元理事長指出,根據統計,確診時已經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之病患比率,在不同地區呈現差異,其中南區 (雲嘉南)的比率最高,達到17.38%,也就是說每6位大腸直腸癌患者中,就有一位在確診時已經是第四期。其他地區的比率依序為高屏區 (高屏澎)的17.19%、東區 (花東)的16.58%、中區 (中彰投)的15.89%、北區 (桃竹苗)的15.33%,以及臺北區 (北北基宜金馬)的15.22%。
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,大腸直腸癌晚期確診的比例不容小覷,這也凸顯了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的重要性。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,就能夠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,提高治癒率,降低死亡風險。因此,定期進行篩檢,掌握自身健康狀況,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,守護生命健康。
大腸癌死亡率結論
大腸癌死亡率居高不下,是一個嚴峻的課題。然而,透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和定期篩檢,我們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,進而降低大腸癌死亡率。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,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細胞,並進行適當的治療,大幅提升治癒率。此外,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如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避免抽菸喝酒,也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了解大腸癌死亡率的真相,並採取積極的行動,才能守護自身健康,遠離大腸癌的威脅。讓我們共同努力,提升大腸癌防治意識,為健康人生而努力。
大腸癌死亡率 常見問題快速FAQ
大腸癌的死亡率這麼高,我該怎麼辦?
大腸癌的死亡率確實令人擔憂,但早期發現和治療是關鍵!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,可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細胞,提高治癒率。此外,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例如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避免抽菸喝酒,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我沒有大腸癌家族史,需要做篩檢嗎?
即使沒有家族史,也建議依照年齡和個人風險因素,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。40歲以上,或是具有其他風險因素的人,更應該定期篩檢。早篩早治,守護自身健康。
大腸癌篩檢會很痛苦嗎?
大腸癌篩檢有不同的方法,例如糞便潛血檢查就非常簡單無痛,而大腸鏡檢查雖然需要一定的準備,但現代醫療技術已大幅降低檢查的痛苦,而且有麻醉藥物可以減輕不適。可以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篩檢方式。